北京军训:欲望可有,但不能无止境
西点学生当中,有些人觉得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爬上拳击台,对自己的同学重重出手。不过在铃声响起、比赛结束之后,他们就可以转身走开。他们领悟到:积极、野心甚至是攻击心并不会一直持续,而是可以控制的。
西点要求他的学员必须有斗志,但并不希望他们做一个欲望的“勇士”;西点人崇尚追求,但也讲求自我克制。有欲望不是坏事,但如果因欲望太过强烈而丧失理性,这并不是幸事。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,而欲望无限制的膨胀,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。那些有欲望但能够控制欲望的人,是从无到有;而那些欲望太过强烈的人,是从有到无。
有一个老人在自家门口的一块空地,竖起一块牌子,上面写着:“将此地送给一无所缺,全然满足的人。”
一个富有的商人,经过此处看到这个告示牌,心想:“此人既然要放弃这块土地,我最好捷足先登把它要下来。我是个富有的人,拥有一切,完全符合他的条件。”
于是,他叩门说明来意。“你真的全然满足了吗?”老人问他。这位富有的商人说:“那当然,我拥有我所需要的一切。”
“果真如此?那您还要这块土地做什么?”
可见,人的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,越是富有的人,其占有欲也越强烈。人世间的痛苦大多都是来自于欲望的不满足。无止境的欲望有时候能够把一个本来富有的人推向一无所有的境地。现代的年轻人,更应该懂得节制欲望,不当物质的奴隶,不当金钱的俘虏,追求恰如其分的物质生活,享受恰到好处的生活质量。
一个人,有雄心固然是好事,但野心的过分膨胀,会给人制造悲惨的结局。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:
拿破仑的野心不断膨胀,使他不满足于登上法国皇帝的宝座。他想让全欧洲服从法兰西的意志。1805年第三次反法同盟成立,拿破仑挥兵多瑙河,大胜联军,他大肆瓜分欧洲领土。为了进一步征服欧洲,拿破仑于1812年6月御驾亲征,率六十万大军去征讨俄罗斯,他坚信战争会在年内结束。结果却大大出乎拿破仑的意料,他的六十万大军被俄军瓦解,只率两万七千残兵败退回巴黎。
拿破仑征战俄罗斯大败而归,敲响了他的丧钟。1813年,俄、英、普、奥、瑞典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。经过半年多的交战,拿破仑大军终于走到了尽头。1814年4月6日,在众叛亲离、大势已去的情况下,拿破仑终于签署了退位诏书,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。之后一年,他潜回巴黎,再登皇位,与联军作战。但这不过是英雄的末路之举,只留下“滑铁卢”的败绩。
拿破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:欲望不能无休止。一个欲望过度膨胀的人,他把猎取当作一大快事,为此不惜采取任何手段。他不是活在真实的生活里,也不是活在真实的自我之中,他只是活在虚无缥缈的虚构心境里面,他是被欲望驱使的奴隶。一个被欲望操纵的人,不可能成为人生的主人。
富兰克林的侄子波特是一个聪明的年轻人,他一直都想成为一个大学问家。
很多年过去了,波特的很多方面都不错,唯有学业没有长进。他很郁闷,不知道如何是好,无意间向叔叔透露了这一烦恼。富兰克林没多说什么,只是约他一起去爬山。
这天叔侄二人一起去爬山。山路上有很多晶莹可爱的小石头,波特很喜欢这些小石头,对每一块都爱不释手。富兰克林就让波特把自己喜欢的石头都装进袋子里背着。没多久,波特就吃不消了。
他说:“叔叔,再背的话我恐怕爬不到山顶了。”
“是啊,那你说怎么办?”富兰克林笑着说。
“放下吧。”波特随即说。
“那就放下吧,背着石头怎么能登山呢?”富兰克林仍然笑着说。
波特看着叔叔的神情,顿时明白了他约自己爬山的用意。
从此,波特再也不沉迷于游戏了,他把心思全部转到做学问上来,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。
像波特一样,在人生的旅途中,我们有太多想要的东西,但在人的短暂一生中,精力是有限的,不可能面面俱到。面对纷杂的事物,你必须学会适时地放弃。放弃是一种睿智的选择。有限的精力,有限的时间,只容许你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事情,在众多的事物中,你只能有所选择,有所放弃,才能靠近你的目标。为了不让欲望的牵引把我们带入更加糟糕的境地,我们应时刻反思,当收即收,当走即走,用理智揣度“度”于“量”,不要让欲望牵着自己的鼻子走。